《我们台湾那些年》读后感
刚在Kindle上看完《我们台湾那些年》,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廖忠信个人在台湾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书本身内容感觉挺表面化的,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在里面,不过读完还是对台湾多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也激起了个人对台湾的一些思考。
先说说为啥选这本书吧。说来话长,最近打算开始好好读一些感兴趣的书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纸质书比较受限,不可能随身携带,感觉现在纸质书更适合收藏反复阅读的书;手机上读电子书挺方便,随时随地,但有个问题就是屏幕太小,长时间看手机屏幕对眼睛也不好,飞机上也不让开手机,也费电;于是就想如果有个阅读软件能够跨平台多好,阅读进度可以自动在多个设备上同步。Kindle貌似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拿出尘封已久的Kindle PW, 也在手机和Mac上装了Kindle阅读软件,这样基本上能无缝的在各个端上读完一本书。其实Kindle也还不够完美,因为同步阅读进度仅限在Kindle书店买的书,自己存在里面的pdf什么的不行。于是在Kindle免费榜随便选了这本书测试一下跨端同步,亲测体验还可以。
言归正传,说起台湾,很遗憾没去过。作者多次在书里提到一些文娱综艺相关的话题,给我的印象是感觉台湾人的生活、新闻传媒甚至是政治都有些娱乐化倾向。我对台湾的认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文艺娱乐界,比如郑智化、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的歌,很小时候看的琼瑶剧《梅花三弄》,还有电影《海角七号》;然后还有一些认识是IT行业里的一些台湾人,比如在IBM工作时知道的台湾老板,还有深受影响的李开复,以及前东家CEO Tien Tzuo. 当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发生在身边的两件跟台湾有关的事。
其中一件事发生在我10岁左右的时候,那时候跟村东头一家孟姓两兄弟玩的很好。忽然有一段时间,他们家成为了全村的焦点,原来他们家的一位台湾亲戚回大陆探亲,那时候给我的印象是台湾人都是富豪,因为过了不久那位台湾的亲戚就给两兄弟他们家在城里买了房子,然后他们就迁到了城里生活,从此断了联系。
另外一件事是关于我姨奶的,印象中家人的说法是,她原来的丈夫就是解放战争时去台湾的那批国民党人。我姨奶直到晚年都一直都在挂念,然而并没有再回来。她一个人住在徐州的一个高层的一居室里,晚年有些凄凉,我也多次跟爸妈去探望,甚是唏嘘。
台湾有一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一代亲人两岸分隔不得相见,发展出两种不同社会形态。一直从各种侧面了解着关于台湾种种,据说那里还保留着很多中华文化淳朴的一面,希望有机会去到那里,亲身体验那里的风土人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