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IBM关闭中国研发中心

有感于IBM关闭中国研发中心

虽然知道IBM中国早在2010年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但今天听到要关闭中国研发中心的消息,还是挺感慨的。

研究生毕业那年正逢金融危机,各大单位都在缩招甚至冻结Head Count. 找工作的时候,托师兄内推了IBM的职位,面试还算顺利,但是结果迟迟没有下来。因为读研期间基本上所有时间都在导师的公司里实习,毕业是可以选择留下来转正的,甚至给解决北京户口。到了要签字决定的日子,我跟人力部门的领导磨了一两个小时,想拖一两天再签,但是没有被允许,权衡了一下,只好签字留下。后来收到了IBM的Offer, 无奈地写了拒信。

四年以后,当我从导师公司出来看机会的时候,又顺利地拿到了IBM的Offer. 部门是做IBM Docs产品,我所在的后端组,负责提供云文档基础能力API。当时怎么也想不到,兜兜转转十年后,现在我在金山办公,同样是在做云文档后端服务。

在IBM的一年多时间里,印象比较深的第一件事就是入职培训。培训是安排在朝阳区的一个五星酒店里,持续了一个星期,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内容是IBM项目管理流程,还有一位台湾出差过来的培训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外企大公司培训流程很标准很完备,甚至是有些不惜成本的。

入职一段时间后,逐步融入了团队,也逐渐感受到了外企工作的轻松氛围。不打卡,班车接送,早9晚6几乎没有加过班,下午还会出来在软件园的湖边散个步。身边有挺多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人均学历985,同事和领导都很nice. 最不可思议的是可以随意WFH(Work From Home),只要早上发个邮件说一下,当天就可以不到公司在家办公。后来借调到另外一个组主要跟国外同事合作的那半年,我基本上一周大半的时间都在家办公。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IBM完备的开发流程和开发环境。当时用的应该是叫做RTC(Rational Team Concert)的系统. RTC提供了项目管理、版本控制、缺陷跟踪和团队协作的功能。当时开发主要用Java, RTC还提供了一个基于Eclipse的客户端,可以直接在Eclipse IDE中使用RTC的功能。项目管理中任务或Bug可以直接关联源码库的代码修改,每行改动都能追溯到对应的任务,可以很方便地追踪到当时的背景。现在依然觉得那套东西挺好。

在IBM工作不到2年的时间里,有差不多半年被借调到一个类似SRE的团队,主要负责每周的发版及日常维护和打补丁. 在还没有Docker和K8s的年代,所在团队有一套叫CloudFactory的管理线上应用打包发布的虚机调度系统,当时发版主要依赖这套系统。这个SRE团队分布在美国、爱尔兰和中国,正好可以覆盖全天24个时区,每天下午我要跟爱尔兰团队的同事开一个stand up meeting, 算是交接中国时区的工作给欧洲时区。虽然平时邮件和IM需要写英文,但是中国人在办公室肯定还是讲中文的,所以每天跟爱尔兰同事开的这个会,对于我来说挑战还是挺大的。通过半年时间的锻炼,算是勉强可以应对。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借调的经历还是挺不错的。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IBM对于安全合规的重视。离开工位要锁屏这些基本的就不说了,夸张的是办公桌是不允许有带文字的纸,更夸张的是日常办公的笔记本电脑要用一个带锁的绳子固定在工位上,类似于苹果店里展示机要上锁一样。

几年后,当我在另外一家外企Zuora工作时,遇到了多位有IBM经历的同事,大家跳来跳去还是喜欢这种work life balance的外企工作。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IT外企这个圈子越来越小,先是通信行业的阿尔卡特、朗讯、西门子、爱立信、诺基亚等等这些被“遥遥领先”挤出中国,然后像Google, Cisco, EMC, VMware, Adobe, Oracle, Hulu等等这些,要么裁撤大部分研发团队,要么整体退出。如今IBM也难以幸免,真是感慨万千。一个时代落幕了,是好是坏不好评说,只是觉得有幸亲身经历过,体验过风格迥异的工作氛围和管理风格,了解到国外是怎么做软件开发的,也有机会亲身去到硅谷出差一个月,体验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

然后怎样's Picture

About 然后怎样

软件工程师 / ❤️篮球 / ❤️文学 / ❤️摇滚乐 / 女儿奴

Zhuhai, Guangdong, China https://archerwq.cn/

Comments